王爺是對瘟神的一種尊稱,有時也稱"千歲爺"."代天巡狩"."恩公"."王公"."大人"."纛府千歲"等;是本省沿海地區漁民的守護神,無論廟宇的數量或信徒的人數,都堪與媽祖相媲美;因此兩者同被視為台灣民間的兩大信仰

  自古相傳下來有關王爺的傳說非常的多,出自大陸背景的傳說有:

  1. 據說是秦始皇時焚書坑儒所被活埋的三百六十位進士,死後被玉帝敕封為王爺
  2. 傳說是明朝閩.粵進士三百六十名,因乘船赴京殿試,不幸遇海難身亡,為安撫亡靈,皇帝乃敕封為王爺
  3. 唐朝投井救民的五住進士
  4. 唐朝救駕有功奉旨巡查各省時,不幸覆船而亡的三十六位進士
  5. 明末,崇禎年間朱由儉皇帝面試了三百六十位新科進士後,正值叛將李自成開山海關,引清兵入城,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,三百六十位進士均感動崇禎皇帝公忠為國,而不願仕服清朝,持節自盡

  出自台灣南鯤鯓的傳說則為:

  南鯤鯓五王原本是唐山王醮送瘟神祭典的海漂神物,某夜漂至鯤山沙舟,被漁民拾回供奉,但因沒有財力建廟,就將他放逐出海,但王船又逆返回來,漁民於是開始築寮供奉;後來因神蹟顯赫(治病祈安 魚獲大增),乃集資改建成小祠祭祀;嘉慶年間因山洪爆發,危及小祠,漁民開始另尋建廟之地,最後選定今廟址的桄榔山虎峰

  在此期間卻發生五王與[囝仔公] 囝仔公相傳是從前有一牧童,經常在現今廟址附近牧牛,遇到下雨時便在臨近的林投樹下避雨;牧童十七歲時病故,生前囑咐家人死後將祂葬在林投樹下,葬後經常顯靈,鄉里居民於是建一小廟來奉祠祂,稱為"有應公";後來因為王府王爺來台,並請囝仔公讓出該地,以便建廟,囝仔公堅持不肯,因而發生打鬥) 為爭奪地盤的神鬼戰爭,最後由佛祖出面調解,而化干戈為玉帛;廟宇建立後,五王更加大顯神威,不僅能治妖還能除瘟病,因此分靈廟越蓋越多,信徒遍及海內外,而南鯤鯓廟也就成了[王爺的故鄉]

  台灣早期環境衛生差,醫療設備又不足,經常瘟疫橫行,百姓以為是厲鬼作怪,因此以為祭拜王爺可驅鬼,於是各地均建廟供奉王爺祈求消災去病,果然大為靈驗;因此王爺的靈驗威信,深植百姓心中

  一般祭品王爺並不單指某位神明,因為眾王爺的姓氏很多,所以大多的王爺廟僅供奉某幾位王爺;一般是三至五位合祀而冠以某府千歲,甚少有單一祭祀一位王爺

  民間除了信奉王爺以求治病 除災 驅害外,每於驅邪祭煞也請王爺下降顯靈;此外,工人船夫等也都視王爺為守護神;王爺的祭祀稱為"建王醮([醮]原是祭神之義;漢代道教盛行,[醮]逐專指僧道的設壇祭神;現在,台灣之所謂的[醮],是指一個社會為還願酬神的大規模祭典;醮祭的種類很多,台灣常見有祈安醮 瘟醮 慶成醮 火醮等) ,信徒除了拈香祭拜,演戲酬謝神明外,還要籌資製作一艘大船,上面載有神像 衣物 文房四寶等祭物,船插牲旗,船首高掛長幡,稱為"王船";一般祭祀完後會將王船放流海上,稱"游地河"以祭弔王爺孤魂或將王船燒化,稱"游天河",據說這樣就能將本地的瘟神送走;如果將王船放流,王船漂流之處,該地方就要迎神建廟,如果輕簡怠慢王爺,那麼瘟疫就會立刻降臨該地;民眾基於恐懼的心理,使得台灣的王爺廟越建越多,據統計有一千八百座之多87年宗教團體普查報告/內政部統計室;其中以台南縣北門鄉的南鯤鯓代天府最著名,分靈的廟宇也最多

南鯤鯓廟進香高潮期時間表(農曆)

 第一期 4/22~4/27  大王 李府千歲-(誔生祭4/26)    五王 范五千歲-(誔生祭4/27)

 第二期 6/14~6/18  二王 池府千歲-(誔生祭6/18)

 第三期 8/11~8/24     四王 朱府千歲-(誔生祭8/15)    萬善爺(囝仔公)-(誔生祭8/24)

 第四期 9/11~9/15     三王 吳府千歲-(誔生祭9/15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ANDEG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